• 胡光医案特色针灸班第二期视频讲座

    课程介绍课程来源于胡广特色针灸培训班第二期标题="胡光特色针灸课第二期视频讲座图解"alt="胡光特色针灸课第二期视频课图解"gt胡广,字德润。1948年生,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学医,先后拜李月楼、王增岳、张鸿儒、韩汝勋为师。1965年考取全国中医师执照。文革后,毕业于天津卫生工医学院中医系,后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习一年半。曾任天津市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董氏奇穴研究室”主任,天津市河西医院针灸科主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传统医学研究会名誉主任海南省中医院中心.现任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医疗组总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针联培训中心客座教授。80年代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北欧进行会诊和讲学。还长期在世界针灸联合会任教培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安徽、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博士。胡广从事“和合针”临床研究40余年,擅长董氏奇穴与传统针法优势互补。针药结合,致力于治疗各期肿瘤、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无脉综合征)、心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中风)、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妇科(胎儿产科带)常见病、多发病、儿科疾病(如多动症、图雷特综合症、预检综合症、营养不良和厌食症)、疑难杂症、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多年来,他用独创的“奇异三针”“和气针”治疗昏迷(一例昏迷治疗7个半月,现已上大学)、术后失语、不孕不育、一些疑难杂症也有成功的案例。在患者中得到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携手抗病。女士。胡广奇三针,由百会一针,百会前1.5寸三针,左鼻翼一针,磁白穴一针,共六针。主要治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怪三针:正辉(百辉)、慈白、鼻翼治疗:1.顽固性癫痫和脑瘫(涉及运动功能障碍时使用小节)2、多动症3、图雷特综合征(三针)厌食(脾胃功能-斜白-厌食)4.尿床(a.正会(百会)次白鼻.阳四针(附睾炎精锁炎)c.仲子、冲线、小大夫外健(气喘)d.直便屯水道速针1分钟+阳四针(前列腺炎尿潴留,小便失禁)失禁)5.黄色眼睛(在小指中点处)-斜视奇异三针分三种:原正辉左鼻与二白相合、多动不定、口吃尿床、精神病。头顶标准三角,等边四神通,脑疲劳预检综合症,不合则歇斯底里。有很多变体:脑瘫小节在里面;脾胃三针加土水咳嗽与传列却中字显灵结节自眼疾,黄眼;飘飘然,接下来的三皇又可以溜回去了;耳聋耳鸣,正词中注也门经;肾结石,瞄准侧面,喝水让他动起来;疑病痛,在主要支流和次要支流中;神吐槽,右鼻孙太白;顽固打嗝,左鼻挺直,皆美亦风穴。三针归咎,针用心。课程大纲胡广医案第二期针灸专题讲座.MPG胡广医案第二期针灸专题讲座.MPG胡广医案第二期针灸专题讲座.MPG胡光医案第二期针灸专题讲座.MPG针灸...

    2023-02-09 医案 针灸椎管狭窄下肢麻木 医案针灸治疗胃

  • 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 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课程来源于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五十年磨一剑,集百家之力,一生针灸功法融汇,大道简单,人人都能接受,普通人也能学会。本期主讲八字疗法,脐针,腹针,月老治病定式,半身不待。将于6月1日至4日在山东淄博举行。全程由月老亲自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几天之内,您将成为针灸高手。治疗几十种常见病,放学后让你名扬全村,门诊量大增,学费继续优惠,4天3夜1880元,包食宿由你自己照顾。标题="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百度网盘下载图解"alt="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百度网盘下载图解"gt标题="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百度网盘下载图解1"alt="月老无痛针灸培训班视频课程百度网盘下载图解1"gt课程大纲越老1.avi月老2.avi越老3.avi月老4.avi针灸...

    2023-02-09 针灸培训班 哪里有针灸培训 针灸培训班哪里最好

  • 藁城市人民医院赵建华主霁《常见病的针灸治疗》6讲视频全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针灸治疗常见病疾病:赵建华-藁城市人民医院(6讲,完整版)标题="藁城市人民医院院长赵建华《针灸治疗常见病》6讲完整视频图解"alt=""主任6讲完整视频图解gt简介赵建华,男,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本科学历,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从事针灸工作32年,擅长针灸治疗颈、肩、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引起的腰腿痛、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遗尿、小儿腹泻、痛经、失眠、胃肠病、妇女月经不调。专业知识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引起的颈、肩、腰、腿疼痛,脑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遗尿,小儿腹泻,痛经,失眠,胃肠病,月经不调在妇女中医治疗方面。文件目录1.flv2.flv3.flv4.flv5.flv6.flv针灸...

    2023-02-09 月经不调 小儿腹泻吃什么药 月经不调 小儿腹泻怎么办

  • 福建中医药大学郑美凤主讲《针灸治疗学》10讲·完整版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郑美凤《针灸疗法》10讲完整版标题="福建中医学院郑美凤《针灸疗法》10讲.插图完整"alt="《医学》10讲gt郑美凤,女,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五系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科普分会会长,福建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中华针灸理事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艾灸疗法制作人学术研究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委员会常务理事。擅长针药治疗过敏性(变应性)鼻炎及哮喘、面瘫、慢性运动系统疼痛(颈、肩、脊柱、膝等)、扭伤劳损、颈椎病、腰痛、肩周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根痛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偏瘫或其他脑病后遗症、失眠、抑郁、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单纯性肥胖、腹泻、类风湿性关节炎、运动综合征、戒烟等,以及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亚健康状态调理、胃肠功能紊乱调理、生活调理等。文件目录01.flv02.flv03.flv04.flv05.flv06.flv07.flv08.flv09.flv10.flv针灸...

    2023-02-09 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 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科

  • 9527 针灸美容美雕针面针

    资源简介:资源大小:581MB课程大纲01.绪论.m402.川字纹的操作.m403.鱼尾纹的操作.m404.抬头纹的操作.m405.黑眼圈的操作.m406.法令纹的操作.m407.嘴角纹的操作.m408.手法操作及解剖.m409.瘦脸针的操作.m410.瘦脸针的辅助操作.m4美容养颜...

    2023-02-09 抬头纹 针灸美容有用吗 抬头纹 针灸美容有效果吗

  • 9527 针灸美容美雕针面针-30天针灸美容去皱

    资源简介:资源大小:581MB课程大纲01.绪论.m402.川字纹的操作.m403.鱼尾纹的操作.m404.抬头纹的操作.m405.黑眼圈的操作.m406.法令纹的操作.m407.嘴角纹的操作.m408.手法操作及解剖.m409.瘦脸针的操作.m410.瘦脸针的辅助操作.m4美容养颜...

    2023-02-09 针灸美容 抬头纹有效果吗 针灸美容 抬头纹有用吗

  • 《毛德西医论医案集》毛德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毛德西医论医案集》【作者】毛德西【页数】514【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349-9723-5【价格】148.00【分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毛德西.毛德西医论医案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毛德西医论医案集》内容提要:本书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从医六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1.开篇“总论-岐黄路上六十年”包括求学、深造、实践、读书、传承、笔耕、希望八个部分,简要叙述从医之路及学术思想、临床感悟。2.本书主体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医论篇,二是医案篇。医论篇分八个部分,即基础理论、经方探骊、辨证论治、名医传承、各家学说、用药杂谈、读书感悟、养生随笔。医案篇以内科病、妇科病、外科病、肢体病、疑难病为序;在内科病中,又分心系病、肺系病、脾系病、肝系病、肾系病。全书收集论文60余篇,医案220余例。医案排列大致以经方、时方、验方等治验为序。《毛德西医论医案集》内容试读总论岐黄路上六十年我自走进中医之门,屈指一算已有一个甲子了。一个甲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几乎是一个生命周期。回忆自己这一个甲子的历程.虽说也经历了不少风雨沧桑,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读书与临证。在我年近八旬之际,总觉得有必要做一番追忆、梳理,于己可悟道知非,于人或有所启迪。◇0000000000求学学习中医,并不是我的初衷。高考的时候,满以为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走文学之路,孰知却因客观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到了将要开学的日子,收到了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的录取通知,去还是不去?我在家犹豫了几天,最后在父母与兄长的劝导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带着迷茫走进了学习中医的殿堂。1959年,我与其他三位同学被分配到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河南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学习,除跟随老师听课外,还跟老师上门诊、查病房。我的老师是知名的武明钦老师和张文甫老师。武明钦老师出身六代中医世家,曾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研修班学习,他讲课思路清晰,临床治病方药简练,善用经方治疗大症。治疗内科杂病,善从肝人手,认为“肝为五脏之贼,郁为生病之源”。张文甫老师亦是六世业医,他能通背《医宗金鉴》所有歌诀,不仅擅长内科、妇总论科,而且对外感热病、伤寒、瘟疫均有精深研究。他的遗著《新编火疫论》可称得上是一部治疗急性热病的佳作。黄路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拜见老师时就大出意料,老师上六十年12论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你们必须在三个月内背会‘四小岐经典'(《汤头歌决》《药性赋》《濒湖脉决》《医学三字经》)!”路还当场把“四小经典”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几个当时不知所措,六顿生几分怯气。但我天生不服输,还是壮起胆说:“一定背会。”待回到宿舍,翻开书一看,什么“医之始,本岐黄”“诸药赋性,此类最寒”“四君子汤中和义”“浮脉唯从肉上行”,等等,真是不知所云。后来老师知道了,把我们叫去,亲切地告诉我们,“背会就有用,终身受益”,指导我们“先易后难,积沙成丘”。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信心倍增,下决心要背会它。今天回忆那个时候的背诵,简直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那时晚上冷风飕飕,我们几个就围着被子背诵,夜以继日,心无旁骛,两个多月后终于能全部背下来了。经过考核,我们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继而老师先后给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内经辑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针灸学等,还请西医老师讲述了生理学、西医内科学等。在跟随老师学习期间,我还背会了《医宗金鉴》杂病、妇科、儿科要诀及《瘟疫安怀集》(清代医家田净意著)歌诀。至今许多歌诀还能随口背诵出来,如达原饮歌诀:“达原之方听我歌,槟榔能消又能磨,草果辛烈气凶猛,厚朴能破戾结气,三味协力入巢穴,使邪溃散速离窝…”我们从踏入医门那一天起,就学着把脉看病,侍诊抄方;也不时跟师查房,参加会诊。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假日,跟师学习从未间断。由于背书早、临床早,所以两三年后,我们就能诊治一些常见病了。我们跟师学习的时间是1959~1964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可以说是“食不果腹”。当时干群关系良好,学习的第二年,我们跟随老师下乡防治疾病,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农民生活的困苦情景及他们信任的眼光,成为我们加倍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深知诊疗能力不足,但边学边用,竟也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常见病的痛苦。虽然农村磨炼只有半年多,但农民的纯朴与诚实,至今还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以至于我一/3见到农民患者就感到格外亲切。在五年的学习中,还有两位老师对我启迪很大。一位是中医教研室主任李宝璋老师,他是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朴实无华,备教认真。他既熟悉中医,又略通西医。他对疑难病的诊断,常常采用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多种诊断方法。搞不清楚的病,他就请西医会诊。他认真负责、科学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说,当医生要学点辩证法,只有懂辩证法的人,才能当一名好医生。至今我还常用这句话来启示年轻人。另一位是李振中老师,他在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是河南荥阳人,他对中医学的理解颇有张锡纯的风范。他治病注重实效,不固守经验。记得他治疗一例患盆腔炎的患者,开了一张傅青主的完带汤,加了两味药,即白芷和败酱草,问其为何?他说:白芷辛温祛湿,可以抑制白带分泌败酱草清热解毒,毛德西書有抗菌消炎作用。也就是在中医辨春華秋實证论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还有的老师虽然接触不多,但他们的精彩课程、典型治验,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每当“春华秋实”书法在临床上遇到困难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老师的身影。1964年的秋天,五年的跟师学习告一段落。经过全省统一考试,我取得了优异成绩。回顾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打下馨了根基,或者说知道了学习中医的方向。我知道,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疑问,还在等着自己去求索。岐黄路上六十年总14此正是:求学跟师五年整,犹如孩童学走行。路几多蹒跚时而跌,健步还须苦练成。00000000000深造学习期满后的两年,我曾担任过教学、防疫工作。待进入临床,“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欲避其扰绝非易事,但我从未间断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时夫人干脆将门上锁,给人一种我不在家的印象,以便我在家里安静地读书。在那种环境里,我重读了四大经典和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深感到,再不深造进修,就会落伍。经过推荐,我于1980年6月赴京进修学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王占玺等中医专家,并有幸跟随他们出门诊、查病房。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修养、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的人微精细,以及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启发很大,真中很阿的伐面苑遮健修师土南金以以d进修留影15是难以忘怀,终身受益!我认识到,在大师面前,不能有取巧之心,唯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去读他们的著作,从中吸取理论与实践的营养,再经过反复实践、反复阅读,才能学到手、记在心,并使之升华。岳美中先生对经方的重点解读,举一反三,给人颇多启迪,特别是对炙甘草汤的讲解,有理有据,授人以渔。方药中老师查房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治疗时有理论依据,有实践验证,尤其是他在会诊中会恰如其分地引用经典原文。还有时振声老师灵活的方药和精炼的学术论文,以及治疗肾病的独到经验;王占玺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我还多次聆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老师的经验讲座,步老曾说道:“不能把前人的经验方加一两味药,就说成是自己的,那是很羞耻的事。”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医生切勿沽名钓誉,不可拿经方或别人的经验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在跟师学习之余,我还有一个颇为自得的收获,那就是抄录了多位名医的经验,特别是中医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治疗杂病的经验。我去进修时赵锡武先生已经作古,但有一位跟随他学习多年的进修医生宋医生,保存有一本记录赵老经验的笔记本,宋医生见我学习认真,就非常爽快地把本子借给我看。我看本子里记录的都是赵老随口说出的经验方(包括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等),还有几位名医的经验方,大约有万余字。我将本子拿在手里,真是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于是花费一周时间,把那个本子里的经验方工工整整抄录完毕。老前辈的宝贵经验,至今还在临床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一年的学习结束,我写了4本临证笔记,阅读了几十本珍本医籍。在北京短短一年的进修学习,却是我从医道路上的转折点,眼界开阔了,思路清晰了!我深深体会到,拜名师,跟名师学习,毫是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随着名医工作室的建立,跟师学习已成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应当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成为一种必然与规范。年轻中医要想有所提高,特别是要想成为一上总16代名医,就必须拜名师,侍诊抄方,聆听教海,一步一个脚印地岐学习。从当前中医临床水平来看,拜名师与否,其结果是大不一路上样的。所以说,拜名师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中医教育的特色,六也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年此正是:进京深造欲充电,犹如来到百宝园。名师垂教明大义,眼界豁然天地宽。00000000000实践这里说的实践,就是临床实践。中医离开临床,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代名医著作,无不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即便是析经说理,也都浸透着医者把脉看病的心血。50岁之前,我一直工作在西医院。那里的中医科是“小科”,不被重视,许多设备都与中医无关,更谈不上资金扶持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通过不懈努力办起了中医病房,收治心脑血管、消化、泌尿、呼吸、风湿病等病种,开设床位35张,且常常爆满。从北京进修回院后的第二天,医院就安排我接任了中医科主任,既管病房,又上门诊,忙得不可开交。我与住院医生同值夜班,抢救患者。我深深感到,一位医生的医术长进,步也离不开临床。对于一位医生的医德与医术来说,临床经验与教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51岁时,我被调进河南省中医院,筹建中医心血管病房,并担任科室主任。同样是既管病房,又上门诊。退休近20年来,我仍然在门诊(名医堂)为患者服务。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我在临床中总结出几十首经验方,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五参顺脉方,治疗脾胃病的三三九气汤,治疗肝胆病的肝达舒方,治疗腰椎病的补肾八味方,治疗慢性肠炎的十神汤,治疗痹病的三藤三草汤,治疗咳喘病的8个对药方,···试读结束···...

    2022-10-25

  • 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 神经、精神科分册》张建华主编;李承建绘图|(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神经、精神科分册》【作者】张建华主编;李承建绘图【页数】114【出版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ISBN号】7-5390-2777-0【价格】40.00【分类】常见病(学科:针灸疗法)神经系统疾病(学科:针灸疗法)精神病(学科:针灸疗法)常见病针灸疗法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参考文献】张建华主编;李承建绘图.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神经、精神科分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图书目录:《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神经、精神科分册》内容提要:本书涉及病种31种,包括癔病、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癫痫、周期性麻痹、红斑性肢痛症等。《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神经、精神科分册》内容试读癔病YIBING癔病,又称歌斯底里,是一种易于识别但不易下定义的症状群或疾病。熭多发于青年,以女性居多,农村高于城市,急性起病,常以明显的精神因素为诱因。病程长短随临床表现差异而不同。预后一般良好,往往经暗示治疗,可很快好转,但易于复发。本病散见或类似于祖国医学的“脏躁”、“奔豚”、“梅核气”、“郁证”、“痿证”、“百合病”等病证。临床表现癔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精神症状、运动症状和感觉症状三个方面。病1精神症状最常见的发作为情感爆发,情感色彩浓厚、夸张、做作、易受暗示。兴奋时可见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蹬足捶胸、乱唱乱骂,常有装模作样的戏剧样表演:抑制时可见昏睡,抑或木僵,但为时很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恢复。2.运动症状常见的有站立不稳、步行不能、肢体震颤、痉挛、甚至瘫痪。壹3.感觉症状可见失音、失明、耳聋、喉头有异物梗阻、皮肤感觉过敏或消失,以及呕吐、呃逆。治疗方法1.体针治疗1)治则清心安神,泻火降浊(2)处方主穴:大椎、心俞(图1-1)、鸠尾(图1-3)、间使(图1-2)、三阴交(图1-4)、足三里(图3-6)。配穴:身柱(图1-1)、巨阙(图1-3)、中脘(图1-3)、内关、神门(图1-2)、太冲(图1-5)、期门(图1-3)。3)方义足三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督脉为诸阳经之海,针之宣通诸阳,通利胸椎:身柱为气俞,能疏通督脉之气血:心俞可养血安神:巨阙为心经募穴,能调心火下降以通肾,为水火既济,由火生土而健脾,配心俞为俞募配穴法,二穴交通任督二脉,前后呼应,调节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九肩中肩井外肩井都门褰风门分间使垣曲垣内关缺身柱肺俞灵道通里太渊既阴俞厥阴神门神堂神堂俞神道心俞1⊙少府劳宫图1-1大椎、心俞、身柱图1-2间使、内关、神门鸠尾是治癫、狂、痫及脏躁之要穴:三阴交有健脾疏肝补肾与气血双补之功:病丰隆和胃豁痰:足三里健胃益气,升清降浊,配中脘更能加强培土建中州之效:期门泻肝解郁:内关为心包络穴,别走三焦,为阴维交会,若气道壅塞以通之:间使为手厥阴之脉所行之经,神门为手少阴之原穴,二穴镇惊安神。(4)加减:意识不清、痉挛发作,加十宣、劳宫、涌泉、人中:咽喉不利、失音,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失明,加睛明、鱼腰:失听,加听宫、翳风:哭笑无常,加郄门、大陵、少商、上星:癔病性瘫痪,加极泉、环跳、曲池、合谷。贰胸含灵墟灵墟膺窗玉堂乳中神封腹中神封乳中天溪食窦乳根步廊步廊乳根期门,鸠尾食实不容幽门幽门巨阙「不容承满腹通谷腹通谷·承满日月日月梁门阴都阴都中院梁门腹哀关门石关石关关门腹哀建里太乙商曲商曲太乙滑肉门滑肉门图1-3鸠尾、巨阙、中脘、期门三阴交复溜交信中封足临泣陷大铝商丘地太太冲侠照海褰行间然谷公孙太白大都隐白图1-4三阴交图1-5太冲、行间5)操作:发作期针人中,针尖斜向鼻柱2~3分,然后向同一方向捻转3~1⊙4圈,再做雀啄手法1次约15秒:大椎直刺1.5寸,施捻转泻法:心俞,针尖斜癔刺向棘突,进针1.2寸;三阴交、足三里进针1.5寸,施提插捻转手法:鸠尾进针8分,是呼吸捻转补泻法:间使针1~1.5寸,施提插捻转之泻法,针感放散到肘和手。病2耳针治疗1)取穴主穴:心、皮质下、枕、肝、脑点、内分泌、神门。配穴:胃、交感咽喉、食道(参见书尾“附图耳穴”)。(2)操作:每次取2~3穴,主配穴交替使用,用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恢复期可用埋针法。参精神分裂症2JINGSHENFENLIEZHENG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病程迁延,进展缓慢。本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呆痴、花癫、花痴、心风等,属中医学癫狂证的范畴。2临床表现精神分裂起病常与素体虚弱,忧思郁怒及饮食厚味等有关。气血不足者,可见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仆。可兼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肝阳上亢者,可见腰酸腿软,舌红脉弦痰湿中阻者,胸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烦,苔厚腻,脉滑。1癫证多静、属阴,常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主要特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呆滞:或多疑思虑,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意志消肆沉,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呆若木鸡,目瞪如鱼,傻笑自语,生活被动,甚则目妄见、耳安闻,自责自罚,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舌质淡、体胖,苔白腻,脉滑或弦。2.狂证多动、属阳,以喧扰不宁、躁动打骂、动而多怒为主要特征。患者烦躁易怒,安自尊大,狂言骂罹,哭笑无常,不避亲疏,弃衣而走,甚则终日不眠,面红唇焦,目有凶光,口渴饮冷,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虚火旺者,兼见形瘦面红,双目失神,情绪焦虑,多言不眠,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方法1.体针治疗(1)癫证1)治则:疏郁安神,豁痰开窍。2)处方:百会(图2-1)、印堂(图2-2)、四神聪(图2-1)、内关、通里、神门(图2-3)。3)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二者皆位于巅顶,取之可开窍:印堂透面针心区,取心脑相应之意:内关疏郁安神:神门、通里调畅心气、安心安神。4)加减:相火旺,泻太四神聪冲、蠡沟,清泻相火:肝脾百会不合加足三里、三阴交,调四神聪。·。四神聪和肝脾:痰多者加丰隆,豁四神聪清痰浊:幻听加听宫、翳风,疏导少阳。5)操作: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癫证多虚,针刺宜浅,可留针30分钟。(2)狂证1)治则:清心泻火,豁痰宁神。图2-1百会、四神聪2)处方:水沟(图2-4)、大椎(图2-7)、鸠尾精神分裂症(图2-6)透上脘(图2-6),间使(图2-3)透支沟(图2-5)。3)方义:泻任督相交之水沟,透龈交以交通阴球后阳:鸠尾透上脘,豁痰镇伍上迎香静:大椎为诸阳之会,泻之图2-2印堂可泻热定狂:间使透支沟,清心除烦。白间使4)操作:得气后用提列缺插捻转补泻法,针法宜深、内关经渠灵道】宜重,不留针。通里、阴大陵大渊2.耳针治疗神门1)取穴:心、神门、交鱼际感、皮质下、脑点(参见书尾“附图耳穴”)。(2)操作:每次23穴,左右交替使用,毫针刺激,图2-3内关、通里、神门、间使每次留针30分钟。前谷丝竹空印丝竹空液门三间后溪瞳子竹壁子中渚明承泣●◆承泣四白腕骨四白迎香素迎香阳溪阳池阳谷养老巨醪巨骨外关承浆偏历↑支沟含康泉图2-4人中(水沟)图2-5支沟国堂2·精神分裂症溪天池乳中神封大包孔中食窦乳根。步廊中庭步廊乳根食窦期门鸠尾不容幽门巨阙幽门不容承满◆腹通谷腹通谷承满日月日月梁门阴都阴都中脘梁门陆章腹哀关门石关石关关门腹哀图2-6鸠尾、上脘天柱天柱完胃天牖肩中肩中俞大相肩外命肩井大籽陶道大料附分风门风门附分曲垣图~3大推曲垣···试读结束···...

    2022-09-07

  • 《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作者】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丛书名】分科疾病针灸推拿丛书【页数】548【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ISBN号】7-5067-2665-3【价格】28.0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学科:针灸疗法)神经系统疾病(学科:推拿手法)精神病(学科:针灸疗法)精神病(学科:推拿手法)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推拿手法精神病【参考文献】王顺江,吴绪平,黄志真主编.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图书目录:《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神经科疾病50种,下篇介绍精神科疾病11种,共计61种疾病,每种疾病按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等体例撰写。《神经精神科疾病针灸推拿治疗学》内容试读上篇神经科疾病第一章顷神经疾病一、视神经炎视神经炎是眼科临床常见病证。有急、慢性之分,但以慢性多见。急性视神经炎常与颅内及眼眶的急性炎症有关。慢性视神经炎多与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病后营养不良等有关,也可因酒精中毒引起,个别为遗传因素导致。临床以视力下降或伴眼球深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轻者如治疗及时可恢复正常视力,重者可导致失明。本病好发于青壮年,40岁以下患者占80%。按侵及部位可将视神经炎分为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但视乳头炎往往波及其附近的视网膜和球后的视神经部位。本病属中医学中“暴盲”、“视瞻昏渺”范畴。【病因病理】视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概括为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其中全身因素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脑炎、腮腺炎、麻疹、伤寒等),慢性传染病(如结核、梅毒等),脱髓鞘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营养和代谢疾病(如维生素缺乏、妊娠、哺乳、贫血、糖尿病等),中毒(如烟、酒、甲醇、铅、砷等)。局部因素则多见于:鼻窦炎、扁桃体炎、龋齿及眼部···试读结束···...

    2022-09-07

  • 《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黎杏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作者】黎杏群主编【丛书名】中医临床案例教学系列丛书【页数】643【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01【ISBN号】7-5091-0625-7【价格】45.0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验方-汇编-神经系统疾病-医案-汇编【参考文献】黎杏群主编.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01.图书目录:《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内容提要:本书分别对22种神经系统疾病古今著名名家医案作了系统整理和分析。《神经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内容试读脑血管疾病第一节脑出血脑出血(cerealhaemorrhage)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绝大部分是高血压并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和(或)蛛网膜下隙出血。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发病高峰。起病急骤,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至神志昏迷。根据出血部位不同有相应的局灶体征。在所有脑血管病分类中,我国经流行病学调查脑出血占41%~48%,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脑出血10%一20%的发生率。脑出血80%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是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常见疾病。中医并无脑出血这一病名,但众多文献有关中风的描述,症状与脑出血基本相似。中医文献记载中有仆击、偏枯、薄厥、大厥、风痱、类中等病名。唐宋以前认为其病因乃正虚风邪入中所致。《金匮》首创中风之名,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等四证。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尤以金元时代对中风病因学说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刘元素力主“心火暴甚,水不制火”,李杲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主张“湿痰生热”。明清以后,“内风”致病的观点认识进一步深入,张景岳认为本皆内伤积损,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同代医家李中梓又将中风分为闭证与脱证,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鼻鼾痰鸣,即是闭证;若口开、手撒、眼合、二便自遗、鼻鼾息微,即是脱证。清代叶天士首剑“肝阳化风”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神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经风时起。”王清任则以气虚血瘀为论,并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科病瘫。其后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该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从而使中风的病因与治法逐步完善。本病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在情志过极,烦劳恼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候骤变均可为诱因,致气血阻滞,气郁化火、酿痰,气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络破血滋,发为卒中。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不外风、火、痰、瘀、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六端。一般在中经络之初期,以风痰或血瘀为主,但脑出血以中脏腑闭证为多见,初起以风火痰为主,闭证好转,趋向恢复,又多以痰瘀虚为主。后期常见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一、辨证论治(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证候】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或滑数。【分析】素体肝旺,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烟酒刺激之品,致肝阳骤亢,阳化风动,夹痰横窜经络,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风阳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肝经郁热则见口苦咽干,易怒,便秘尿黄,肝火扰心则心中烦热,舌质红或绛,苔黄,脉弦或弦数均为肝阳上亢、肝经实火之象。【治法】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玄参、天冬、白芍、茵陈、生麦芽、川楝子。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滋补肝肾之效;代赭石与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龟甲、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生麦芽、川楝子配合怀牛膝清泻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有利于肝阳之平降镇潜,风火亢盛者可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牡丹皮以凉血泻火;风痰阻络者加地龙祛第1痰通络。便秘者加生大黄10g(后下)以通腑泻热。章2.痰热腑实证【证候】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分析】素体气弱痰盛之人,每因饮食不节,致痰浊壅滞,郁而化热,痰热互结而生风,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中焦失运,痰湿内停,气不化津则见口黏痰多;痰热壅滞,大肠燥热,传化失司,腑气不通而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壅盛、阳明腑实之征象。【治法】通腑泄热,化痰通络。【方药】星蒌承气汤(《临床中医内科学》):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本方使用大黄、芒硝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面定,以大便通泄,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腑气通后,应治以清化痰热活络之剂。热盛者加黄芩、栀子,痰盛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热动肝风见头晕头痛目眩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或少苔,便秘者为热盛伤津,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二)中脏腑1.闭证(1)风火闭窍证【证候】突然昏仆,神志障碍多见朦胧嗜睡,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㖞斜,面红目赤,口噤,两手握固,甚则抽搐,气粗,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分析】此属阳闭,素体肝旺,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清窍闭塞,故见突然昏仆不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风火相煽,则面红目赤,肝主筋,则筋脉拘急,肢强口噤,两手握固,甚者可见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为里热之象。神【治法】清热熄风,解毒开窍。经【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合羚羊钩藤汤(《通俗科伤寒论》)加减,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天麻、钩藤、羚羊病角、生石决明、牡蛎、黄苓、栀子、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川牛膝。其中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凉血、解毒开窍。羚羊角、天麻、钩藤清热熄风,石决明、牡蛎重镇潜阳;黄芩、栀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泻火:白芍敛阴柔肝;川牛膝引血下行。若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夹痰热者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以清热涤痰,热甚迫血安行,症见鼻衄,呕血者加三七活血止血:腹胀便秘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2)痰火闭窍证【证候】起病急骤,神志昏愦,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眼㖞斜,鼻肝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或见抽搐,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脉弦滑数。【分析】此属阳闭。患者素体痰湿内盛,郁而化热,复因劳累,饮食偏嗜,情志过极等致心火炽盛,痰随火升,上逆闭阻清窍。痰火闭窍,故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眼㖞斜,项强,抽搐;痰火上扰,气道受阻故鼻肝痰鸣;痰火扰心,则躁扰不宁;痰火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身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脉弦滑数为痰火内盛之象。【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方药】羚羊角汤(《医醇賸义》)加减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羚羊角、龟甲、石决明、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夏枯草、菊花、柴胡、薄荷、蝉蜕。方中羚羊角为主药,配合菊花、夏枯草、蝉蜕以清肝熄风;石决明、龟甲滋阴潜阳;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芍敛阴柔肝:柴胡、薄荷疏肝解郁。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辛凉开醒脑之效。加减:痰热盛者加鲜竹沥汁、胆南星、猴枣散以清热化痰;火盛者加黄芩、栀子、石膏以清热泻火;烦扰不宁者加石菖蒲、郁金、珍珠母以化痰开窍、镇心安神;大便秘结加生大黄。(3)痰浊蒙窍证【证候】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第厥冷,口眼㖞斜,痰诞壅盛,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章【分析】此属阴闭。素体气弱痰盛,或年老体衰,气不化津,致痰湿内生,复因劳累、饮食、情志不调而引动伏痰,痰湿上犯,蒙蔽清窍,故见昏仆;痰湿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湿性黏滞重着,易伤阳气故见肢体松懈;湿伤阳气,阳气受郁,故见四肢不温,甚则厥冷,卫阳之气不充肌肤,故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为阳气不足,湿痰内盛之证。【方药】涤痰汤(《济生方》)加减配合苏合香丸(鼻饲)。制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竹茹化痰燥湿;胆南星、石暮蒲豁痰开窍;枳实降气和中消痰;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苏合香丸则有辛香解郁开窍之功。加减:舌质暗有瘀斑,脉涩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四肢厥冷者加附子、桂枝以温阳散寒。2.脱证元气败脱证【证候】突然神昏,昏愦,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孔散大,二便失禁,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分析】脏腑精气衰弱,复因情志、饮食不节等诱因,突致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绝。元气已脱,神志失守,故见神昏;五脏精气藏于内而开窍于外,五脏真气脱,四肢百骸皆无真气充养而失用,故见气息微弱,瞳神散大,手撒肢厥,汗出如油,舌卷缩,面色苍白,二便失禁诸症。舌质淡紫为真阳外脱,阴寒凝滞之征;阳气大虚,脉道鼓动无力,故见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方药】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减: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干姜助附子伸发阳气,炙甘草益气温中,共奏回阳救逆之功。加减: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种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五味子以敛汗固脱;真阴不足,阴不敛阳,经虚阳外越,出现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虚弱或浮大无根者,治科病以峻补真阴,佐以扶阳,用生脉散加味:人参、麦冬、五味子补元气生精固脱;加熟地黄、麦冬、石斛、巴戟天、肉苁蓉补肾滋阴,益脑填精;石菖蒲、远志豁痰开窍,加少量附子肉桂温养真元,摄纳浮阳。在上述分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研究结果,凡属实热证者,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属虚证者,可根据阳气败脱的不同,分别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三)后遗症1.气虚血瘀证【证候】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眼喝斜,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舌胖边瘀,苔白,脉大或涩。【分析】年老体虚,或久病伤气,气虚则血脉运行乏力,脉络不畅,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口眼㖞斜,言语不利;血行不畅,经脉失养,则肢体麻木;气虚血不上荣见面色觥白;心脉失养则心悸,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质暗或见瘀斑,舌胖大,脉大或涩为气虚血瘀之象。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方中重用黄芪(30~60g)以补气: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地龙、丹参养血活血化瘀;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言语不利,口角流诞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宜窍;心悸气短、失眠者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眼肉以温经通···试读结束···...

    2022-09-07 神经系统疾病 医案分析 神经系统疾病 医案模板

  •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王雁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作者】王雁慧著【页数】135【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972-5【价格】30.00【分类】针灸疗法-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参考文献】王雁慧著.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针灸治疗》内容提要:全书科学地介绍了内科学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如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内容论述详尽、新颖,科学性与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基层医务人员、各类医科在校生、实习生以及社会各界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使用……《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经络腧穴第一节经络学说简要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有经过、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比较粗大,一般是纵行走向,分布在体表的较深层。“络”,有联络、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比较细小,位于较浅表的部位,分布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所不至。经络上下贯穿,内外相通,内连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个理论体系,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记载。《难经》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就是说,经络能够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在内部各属于五脏六腑,并且表里相合,在外部联络皮、肉、筋、骨,从而使脏腑器官与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燮理阴阳,使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黄帝内经》还圮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之所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进一步说明了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针灸治疗以腧穴为刺激点,与经络关系尤为紧密,针灸临床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处方、针刺补泻等,皆以经络为依据。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径路,纵横贯穿,遍布全身,沟通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脉筋肉骨等一切组织,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所组成。主要内容: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是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隶属于十二脏腑,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奇经八脉是在十二正经和经别之外的“别道奇行”的经脉,与十二经脉也有纵横的联系。络脉是以十五络为主。除十五络外,还有无数络脉布满全身,其细小分支称为孙络,起着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就这样,经络在人·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是人体的“正经”,它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3个方面而确定的。例如,手太阴经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经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经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也都是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这个命名原则而确定的。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豆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为里属脏络腑,阳经为表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为里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为表属大肠络肺,其他相表里经脉以此类推。相表里经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而加强联系,这样在脏腑与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相表里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这种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可使脏气行于腑,腑气行于脏,协调共济,互相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可使腑病传脏;脏病传腑:在治疗上相互为用,如脏病治腑,腑病治脏,阳经实者可泻其相应阴经,阴经虚者可补其相应阳经。四、十二经脉的分布与交接(一)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1.四肢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首先可从外侧和内侧来区别阳经与阴经的分布部位。取立正姿势,拇指在前,小指在后,将四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凡是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凡是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和下肢的区别,与六脏的位置有关。心、肺、心包位于膈之上,属手三阴经,所以,它的经脉分布在上肢内侧:小肠、大肠、三焦,基于脏腑表里相合的原理,故允布在上肢的外侧;肝、脾、肾位于膈之下,属足三阴经,故分布在下肢的内侧;同样,胆、胃、膀胱,因表里相合而分布在下肢外侧。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同身寸)以下的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2.躯千根据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太阳、少阴行身之后的分布规律,胸腹部等2、3侧线分布着足阳明和足太阴经:胁腰侧面分布着足少阳和足厥阴经;背后分布着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虽贯脊,其外行者则在胸腹第1侧线。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手三阳经则经肩部、颈部而达头面。3.头面头为诸阳之会,故凡是六阳经脉皆上循于头面。其分布情况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头面·第一章经络腧穴·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侧头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项部;手太阳经分布于头颊部。除手、足阳经外,手、足六阴经中也有两条上行头部,即手少阴经夹咽上行人于目系;足厥阴经沿喉咙之后,向上连于目系,与督脉会于巅。但阴经经脉上行头面是深人内层组织,而阳经则主要分布于浅表部位。(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犬肠经与足阳明胃经都通过鼻旁,在鼻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在目外眦交接。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从而构成了一个周流不息、往复循环的气血流注系统。它流注于人体内,又浅出于体表肌肤,由表人里,从内达外,是一经接一经地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只要生命存在,它就永无停息。五、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异于十二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不受十二正经约束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见图1一1)。除任、督二经有本经腧穴分布外,其他六条奇经无本经腧穴,其腧穴是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之上。临床可选取奇经与各条经脉的交会穴来针灸治疗,如“八脉交会穴”主治奇径病症。(一)特点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附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肾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膀胱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胆经。·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督脉手太阳经任脉手太阴经手少阳经手阳明经手厥阴经手少阴经足厥阴经太阳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图1一1十四经循行分布示意图(二)作用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有两方面: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如督脉与六条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条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脉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有维持阴阳平衡的作用;阴跷、阳跷脉具有调节肢体运动、濡养双目及司眼脸开合等作用。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胜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六、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一)分布特点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人、出、合4个字来概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称“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称“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称“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合”,由此将十二经别会合成6组,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4·第一章经络腧穴·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人走脾胃,上出鼻,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人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二)临床作用十二经别的主要作用是离、入、出、合于表里经之间,加强了脏腑与经脉的内外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借以运行气血而濡养脏腑。其临床意义是十二经别能通达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部位,从而加强了整体和内脏的联系,扩大了临床治疗的范围。如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手阳明大肠经上颈贯颊,均不到达咽喉,但因手厥阴经别“出循喉咙”,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故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内关、间使等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合谷、阳溪等穴均能治疗咽喉疾病。足太阳膀胱经穴承山、承筋能治痔疮和便秘,是因为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人于肛”的缘故。足三阳经的正经经脉并不通于心,为何会出现一系列心神病症呢?这是因为足三阳经通过其经别上通于心,所以,足三里、解溪、内庭、厉兑等穴均能治疗狂癫、不寐、多梦等辨证属于心的一些疾病综上所述,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所以也能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偏、正头痛,可取手太阴经穴太渊、列缺治疗,牙痛、喉病可取足少阴经穴太溪、照海治疗。临床上常取阴经穴位治疗头面部疾病,就是基于经别的沟通和联系。此外,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并为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面针、耳针、舌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七、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等。(一)分布特点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胸部。各经筋在循行途中还在踝、胭、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并能总络诸筋。由此可知,经筋的循行分布有结聚散络的特点,在关节处和某些重要部位结聚,在肌肉丰满处散络。(二)临床作用经筋的作用是约束和联结筋肉、关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常的运动功能,但经筋的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气血的温煦、濡润以及经气的调节。经筋病变特点多由寒热邪气伤及筋肉,使其赖以温润的气血运行痹阻。主要临床表现是在经筋分布部位上的筋肉挛急、弛缓、疼痛、麻木等,甚则肢体不用、运动障碍。经筋不同于经脉,本身没有腧穴,针灸治疗经筋病症以取局部压痛点为主。经筋为经脉的外连,在经脉的调节和行脉气血的营养下活动,所以经筋有病应治病求本,调之经脉,取其经穴治疗。临床常见5·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的腰腿痛,多根据疼痛的部位和足三阳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区别论治。如太阳腰腿痛在后面,沿腰臀、股后下放射痛:少阳腰腿痛表现为外侧疼痛,从腰臀至股外、膝外侧、外踝等部位;阳明腰腿痛则在腰部前引腹股沟、股前内侧疼痛。治疗上除选取局部穴位外,再有针对性地选取各经经穴,常能收到较好疗效。八、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简言之,是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区。(一)分布特点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只是十二经脉呈线状分布,循行于人体比较深的部位,并与脏腑直接联系。皮部在十二经脉循行区域以面的形式分布在体表,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二)临床作用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脉气血相通,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皮部理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观察皮肤色泽的变化以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皮部色诊。观察皮肤上的丘疹、脱屑,检查皮下硬结、皮肤的异常感觉、温度及皮肤电阻的变化,也是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浅刺皮部治疗疾病是针灸临床施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皮部的刺激,可以鼓舞正气,祛除邪气,通达经络,调理气血,从而使相应的经络、脏腑的病变得到改善或痊愈。所以浅刺皮部,不仅能治疗表浅疾患,对内脏病,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亦佳。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皮内针、皮内水针、艾灸、贴敷等疗法,皆以刺激人体浅层的皮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九、十五络脉的特点和作用络脉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中本经的络穴分出的横斜分支,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它的名称是以十五络穴的名字而命名的。特点: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直接横行走向络于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全身络脉中,十五络最大,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分支的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阴阳、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充分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灌、濡养作用。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络脉在解释病机传变方面有一定意义,外邪侵袭机体多由浅入深,先络脉而后经脉,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的外在表现分析病邪的浅深部位,予以不同的治疗。络脉在指导临床方面有重要价值,对实热证可以用三棱针刺络放血,以泻去邪气,实证疼痛还可以用交经缪刺的方法,即左侧有病痛刺右侧的络脉,右侧有病痛刺左侧的络脉。此外,根据络脉与其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间的有机联系,采用原络配穴法,某···试读结束···...

    2022-09-01 实用内科学最新版pdf 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延临床医案选》李延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李延临床医案选》【作者】李延著【页数】26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132-3446-7【价格】55.00【分类】中医学-临床医学-医案-中国-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李延著.李延临床医案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医案选》内容提要:李延教授熟谙《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等经典古籍,学术上“溯本求源”,“尊古不泥古”,博采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思想。内容包括: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李延临床医案选》内容试读一、肺系疾病一、肺系疾病祛风解表、解肌清热利湿法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郑某,女,19岁。2013年5月20日初诊。十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7.6℃,鼻塞流清涕,全身不适,曾到其他医院就诊,确诊为感冒,用药后疗效不明显。症见咽痛,咳嗽,痰少色白,恶寒较轻,低热,头痛且重,体温37.7℃,烦躁,少汗,小便黄,大便正常。急性病容,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稍减弱,偶可闻及湿啰音。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医诊断:感冒(风热犯肺,兼夹暑湿)。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法:祛风解表,解肌清热,兼以利湿。处方:柴胡10g,葛根15g,黄芩10g,赤芍15g,白芍15g,知母10g,白蔻仁10g,滑石10g,菊花10g,羌活10g,白芷10g,桔梗10g,生石膏30g(先下),川芎10g,牛蒡子12g,薄荷10g(后下),连翘10g。3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嘱避风寒,畅情志。二诊:自觉恶寒、发热较前减轻,头痛缓解明显,仍觉咳嗽,流清涕,饮食可,二便佳。上方生石膏减为20g。7剂,服法同前。三诊:恶寒发热、头痛症状基本缓解,咳嗽流涕明显减轻。二诊方减川芎。7剂,服法同前。李延临床医案选四诊:药后无明显不适,主诉、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按语:暑季感冒,因暑湿之邪黏滞难愈,常常较平素病程延长,呈表邪未解、内热难除证候,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以解肌清热。方中桔梗、牛蒡子、知母、薄荷、连翘外解表邪,兼清肺热;白蔻仁、滑石清解利湿;石膏配伍白芷清热泻火;川芎辛散止痛;全方共奏祛风除湿、解肌清热之功效。本案注重暑季感冒在一般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清解利湿之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王某,男,67岁。2014年1月3日初诊。四天前因气候变化,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8.2℃,遇风寒后症状加重,伴头痛,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吐浓痰,舌红,苔黄,脉滑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病史。中医诊断:感冒。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板蓝根15g,柴胡10g,薄荷10g(后下),金银花20g,连翘10g,牛蒡子15g,桑白皮15g,菊花15g,白芷10g,甘草10g,羚羊角粉3g。5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体温逐渐下降至37.3℃,恶寒、头痛缓解,现咳嗽有痰,颜色淡绿,流浊涕,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数。治以散风清热,祛痰宣肺。处方:南沙参15g,炙白前15g,橘红10g,杏仁10g,炙前胡15g,金银花15g,茯苓30g,石斛10g,炙枇杷叶10g,防风10g,金莲花20g,连翘10g,天花粉10g,太子参20g,枸杞子10g。5剂,服法同前。三诊:诸症均减。上方减太子参,再服5剂。药后诸症消失,考虑素有糖尿病,又值发热之后,气阴损伤,遂以益气滋阴润燥之方调养。按语: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肺气闭郁,难司开阖,卫阳被遏,阳气不2一、肺系疾病得温煦体表,卫表之气不得宣通,素体有热,热邪闭郁,外感邪气最易袭肺,尤其老年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邪气更易从咽喉口鼻而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咳痰,甚至喘促,故治疗外感,当注重宣肺,不可见咳止咳,早用过用收敛之品,以成闭门留寇之患,但后期应当注重顾护正气,不过用苦寒之品,宜适时扶正。和解表里、清热解毒法治疗感冒(巨细胞病毒感染)任某,男,28岁。2013年9月12日初诊。四天前因感寒出现发热,以午后和下午发热为主,每次发作前自觉发冷后发热,无汗,伴口渴喜冷饮,心烦,恶心,头晕头痛;食少纳差,二便尚可。外院检查示: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诊为感冒。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感冒(表寒里热)。西医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治法:和解表里,清热解毒。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5g,制半夏10g,生石膏30g(先煎为知母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4枚,杏仁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心烦、恶心、口渴喜冷饮较前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因邪气仍在半表半里,治以和解表里、清热解毒。上方去杏仁,加五味子、白芍。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5g,制半夏10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4枚,五味子10g,白芍10g,炙甘草10g。7剂,服法同前。三诊:发热退,头晕头痛不明显;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病邪已去,需调和脏腑,以养机体,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0g,当归15g,生地黄15g,生白芍10g,柴3李延临床医案选胡15g,太子参10g,茯苓20g,地骨皮15g,知母15g,赤芍10g,生甘草10g。7剂,服法同前。药后随访病情平稳,未再发热。按语:外感风寒,邪入机体,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往来寒热,出现先冷后热;口渴欲冷饮,舌暗红、苔微黄亦为内热证之征象。运用和解少阳法,会取得良好效果。发热病初期,邪在半表半里之时,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表里,清热解毒,使病邪渐出,往来寒热消退。病邪已出之时,需调和脏腑,以养机体。本例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对服用中药汤剂时间的把握,发热患者嘱其在发热前3小时服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勿在发热后再服药,以防发散太过,耗伤气阴。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法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苑某,男,42岁。2014年8月12日初诊五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咽痒、鼻塞症状,自服银翘解毒丸治疗,效果欠佳。舌淡,苔薄黄,脉浮。中医诊断:感冒(风寒袭肺)。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处方:麻黄10g,杏仁10g,前胡10g,桑皮10g,枇杷叶10g,紫菀15g,款冬花10g,贝母10g,鱼腥草20g,射干20g,半夏10g,葶苈子20g,甘草10g。6剂,水煎,日1剂,早中晚分服二诊:咳嗽、咽痛减轻,咽痒缓解不明显,精神可,饮食、睡眠佳。上方加沙参,以润肺利咽。处方:麻黄10g,杏仁10g,前胡10g,桑皮10g,枇杷叶10g,紫菀15g,款冬花10g,贝母10g,鱼腥草20g,射千20g,半夏10g,葶苈子20g,沙参20g,甘草10g。7剂,服法同前。三诊:咳嗽、咽痒减轻,咽痛症状消失,精神可,饮食、睡眠佳,仍咳4一、肺系疾病嗽,咳少量白痰。上方加桔梗、百部。处方:麻黄10g,杏仁10g,前胡10g,桑皮10g,枇杷叶10g,紫菀15g,款冬花10g,贝母10g,鱼腥草20g,射干20g,半夏10g,葶苈子20g,沙参20g,桔梗10g,百部15g,甘草10g。5剂,服法同前。药后随访,病痊愈。按语:风寒袭表,邪正相争,故发热;邪袭肺卫,肺气失宣则咳嗽;咽为肺胃之门户,外邪侵袭,首先犯之,则咽痛咽痒;风寒外袭,故舌淡,苔白,脉浮。本病属风寒外袭之感冒,治当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故药用三拗汤加减治疗,风寒外袭之咳嗽、头痛等症也可与荆防败毒散加减配伍运用。宽胸涤痰、润肺降气法治疗喘证(上呼吸道感染)臧某,女,46岁。2013年3月12日初诊。素体偏弱,每遇气候变化即感冒,经治可好转。20天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喘促,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外院静点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未见好转。现咳嗽,咳黄痰、质黏稠,喉中痰鸣有声,声音嘶哑,夜间喘憋,端坐呼吸,需用B2受体激动剂方可缓解,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喘证(痰热蕴肺)。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宽胸涤痰,润肺降气。处方:瓜蒌20g,半夏10g,黄连8g,百部10g,炙枇杷叶15g,桔梗10g,前胡10g,紫菀10g,杏仁10g,蝉衣10g,僵蚕10g,胆南星10g,佛手10g,炒枳壳12g,金荞麦10g,甘草10g。10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症状略轻。上方去前胡、蝉衣,加炙麻黄、川贝母,加服枇杷川贝止咳露。处方:瓜蒌20g,半夏10g,黄连8g,百部10g,炙枇杷叶15g,桔梗10g,紫菀10g,杏仁10g,僵蚕10g,胆南星10g,佛手10g,炒枳壳12g,6李延临床医案选金荞麦10g,甘草10g,炙麻黄6g,川贝母10g。10剂,服法同前。三诊:症状缓解明显,但觉微汗,乏力。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5g,紫菀10g,百部15g,桔梗10g,浙贝母10g,枇杷叶15g,杏仁10g,炙麻黄5g,生石膏30g,木蝴蝶8g,炒苏子10g,生甘草10g。10剂。服法同前。四诊:咳喘未作,继服1周,诸症痊愈,1个月后未反复。按语:本患者体质偏弱,外受风寒后,郁而化热,致肺热炽盛,灼伤肺津,炼液为痰,痰热交结,壅滞于肺。气逆上冲,故咳嗽,气喘,咳痰色黄、黏稠量多,伴喉中痰鸣。痰热内盛,壅塞肺气,则胸闷憋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典型的痰热内盛之征,治以宽胸涤痰,清肺降气平喘,药证相符,故获良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法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张某,男,82岁。2013年10月7日初诊。四天前因气候变化受凉后出现畏寒,鼻塞,流涕,喷嚏,伴咳嗽咽痒,咳痰量少、质黏,痰色偏黄,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自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滑。中医诊断:感冒(风寒袭表犯肺)。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处方:紫苏叶15g,防风10g,薄荷15g,百部15g,苦杏仁10g,矮地茶10g,金银花15g,陈皮15g,甘草10g。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咳嗽减轻,鼻塞缓解不明显。上方减苦杏仁,再服7剂,服法同前。三诊:咳嗽继续减轻,稍鼻塞,苔薄黄,脉细。素体气虚,卫表不固,易外感,治以益气解表,攻补兼施。处方:黄芪15g,白术10g,杏仁10g,前胡10g,辛夷10g,苍耳子6···试读结束···...

    2022-08-27 李延医案 李延临床医案选

  • 《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肖岚,张婷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作者】肖岚,张婷作【页数】274【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10-1087-4【分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肖岚,张婷作.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医案精华》内容提要:该书汇聚董克礼教授近年的临床验案170余例,既有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也有疑难重疾大病,其辨证之精、立法之妙、用药之巧,均在医案里娓娓道来。书中阐述了董克礼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其对中医学术的独到见解,医者读之如跟师随诊,耳题面命,慧者定当有所启迪,得窥其奥。《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内容试读第(一章脑系病类002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第)○节一头痛(12例)医案1李某,女,48岁,2019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1年余。病史:患者自诉近1年多来常感剧烈头痛,痛及肩背,夜间尤甚,痛时自觉头部紧缩如铁箍紧束,不能入睡。曾在多家医院住院,经头部MRI、头部CT、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因病因不明,按“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每晚服“安定”勉强入睡。每日头部剧痛发作一至数次,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感神疲气短,四肢乏力,手足不温,下利清谷。查: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苔白,苔根部白腻,脉沉细弦。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阴寒凝聚。治法:温经散寒止痛。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g,制附片(久煎)15g,细辛3g,桂枝10g,千姜6g,生姜10g,川芎30g,白芷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9年10月24日。症状好转,原方将麻黄减至5g,续服用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第一章脑系病类003按血管紧张性头痛属中医之头痛,其病因不外乎六淫、七情、劳倦所伤,此例患者头部之剧痛,如头戴“紧箍”之状,乃寒湿之邪久聚,循太阳经入里,日积月深而不解。此所谓“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干姜、白芷,峻逐表里寒湿之凝滞,钱潢称“麻附辛”方为“温经散寒之神剂”,实临床经验之谈。方中川芎辛温,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经络,对寒凝气滞血瘀之头痛大剂用之,取效迅捷,乃经验用药。医案2谢某某,女,70岁,2019年6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3年,加重1个月。病史:3年前冬季开始反复出现头痛,不能忍受,前额痛为主,劳累容易诱发,怕冷,穿衣较多。间有头晕不伴视物旋转等,食欲一般,有饱腹感,大便2个月来每日3次,小便正常。既往反复在他处采用疏风通络止痛中医治疗效果欠佳。查: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阳虚证。治法:温阳散寒止痛。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先煎)6g,千姜5g,茯苓10g,白术10g,党参15g,炙甘草6g,白芷10g,葛根15g,白芍10g,黄芪20g,防风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9年6月13日。服药后头痛明显缓解,大便次数减少,食欲也有所改善。原方加黄芪30g,续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再发作。按头痛日久多为内伤,常与肝、脾、肾3脏有关,阳虚头痛不多见,《张氏医痛·头痛》中提及:烦劳则头痛,此阳虚而不能上升。患者怕冷、004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小便次数多,尤其以晨起明显,根本在于阳虚,方以附子理中汤,温阳补肾益胃,方中以附子温阳,党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白芷为阳明头痛引经药,防风、葛根疏风散寒解痉。久病气血不足加黄芪。虽未特别针对头痛处理,但针对阳虚根本治疗,一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不易复发。医案3王某某,女,37岁,2019年7月17日。初诊主诉:头痛1个月。病史:患者自诉1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引致头痛发作,以太阳穴部位胀痛为主,口苦而黏腻,平时性情急躁,夜间入睡困难,易惊醒,曾在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口服“尼莫地平”及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现头痛,耳鸣,口苦,小便黄,大便干。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头部+颈椎MRI:①头部平扫未见明显异常:②C3/C4、C4/C5椎间盘突出。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肝阳上亢,痰扰清窍。治法: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处方钩藤10g,石决明(先煎)15g,白芍15g,川芎10g,丹参25g,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6g,胆南星6g,竹茹10g,茯神10g,远志6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9年7月24日。头痛减轻,睡眠有改善,仍口苦,腹胀,大便干。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细弦。前方加莱菔子15g,瓜蒌子10g,决明子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三诊2019年7月31日。症状好转,原方去莱菔子、瓜蒌子、决明子,续服用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第一章脑系病类005按患者头晕头痛,性情急躁,人睡困难,易惊醒,一派肝阳亢盛之象,口中黏腻,是痰湿的表现,口苦、苔薄黄腻为湿热之征,故而考虑肝阳亢盛,夹痰上扰清空。从平肝潜阳、清化痰热治疗,以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白芍柔肝,丹参、川芎清心活血;黄芩清热;半夏、陈皮、胆南星、竹茹化痰;茯神、远志安神。二诊时腹胀大便干,加入莱菔子、瓜蒌子、决明子行气通便,三诊时症状好转。医案4宋某某,男,45岁,2018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5个月。病史:患者5个月前与人争执后出现头痛,表现为前额及太阳穴附近胀痛,多次测血压均提示正常。近5个月来头痛时常发作,精神紧张时或加重。来诊时头胀头痛,耳鸣,口苦,急躁易怒,面部烘热,腰膝酸软,睡眠欠佳,夜尿较前增多,大便干。查:心肺未见异常,面色如醉,舌质红,苔少,脉弦。头部MR:头部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治法:滋阴潜阳。处方天麻10g,钩藤10g,桑寄生15g,石决明(先煎)15g,首鸟藤20g,益母草15g,牛膝15g,黄芩10g,杜仲10g,龙齿30g,珍珠母30g,龟甲10g,茯神10g,枸杞子15g,菊花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8年10月22日。症状好转,续服用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按本证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病证。既有肝阴不足的症状,006董克礼临床医案精华又有肝阳上亢的表现,但以肝阳上亢表现为主,是本虚标实证。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阳升太过而致。本证以肝(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为特征。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头胀头痛,耳鸣,口苦: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失眠或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面部烘热,舌红,脉弦。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医案5陈某某,女,58岁,2018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头晕伴脑鸣2年余。病史:头痛头晕脑鸣已经反复发作2年,以巅顶及头部两侧隐隐作痛,伴神疲乏力,健忘,腰膝酸软,曾自服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中成药无效,近半年来头晕头痛加剧,心烦易怒,食欲欠佳,精神萎靡,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小便夜里频数。既往慢性胃炎史。查:舌质暗淡,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脾肾两虚,兼有瘀血。治法:健脾补肾,疏肝通络止痛。处方炙黄芪30g,熟地黄30g,山莱萸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枸杞子15g,白芍15g,山药15g,党参15g,茯苓10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5g,赤芍10g,川芎30g,水蛭5g,地龙10g,钩藤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二诊2018年9月9日。述服用前方后头痛头晕减轻,仍间有脑鸣,饮食改善,精神好转,仍有神疲乏力,健忘,腰膝酸软。大便正常,小便夜里2~3次。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涩。前方加益智15g,金樱子15g,芡实20g,继续服用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试读结束···...

    2022-08-27 湖南科技出版社中医良方全书 湖南中医医案选辑

  • 《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肖跃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适宜技术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作者】肖跃红【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326【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132-4876-1【价格】69.00【分类】中医治疗法-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肖跃红.中医适宜技术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内容提要:本书主要面向中职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经过相关学习,使他们能掌握中医里面一些简单快捷、容易操作、效果不错、成熟可靠的技术。《中医适宜技术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内容试读绪论可将▣扫一扫,看课件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2.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内容。3.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原理和原则。一、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形成(一)概念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涵盖“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形成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做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植物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称为“神农尝百草”或“医食同源”。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对石器的打磨工艺,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据《山海经》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曰:“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砭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医疗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出现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1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中医适宜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不同时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疗法。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是“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所以,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也是现代人特别是社区居民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方法,故称为“中医适宜技术”。二、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内容与治疗特点(一)主要内容中医适宜技术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外治以针灸、按摩、导引为主,刮痧、拔罐、熨敷、膏贴等为辅,内治主要是指服用各种中药。1.中医外治法(1)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的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治疗法,重在得气,手法有提插捻转,重在分清虚实,补泻适宜。针法类主要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等。(2)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在日常生活中,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能达到保健延年的作用。(3)按摩类按摩又属于“手法类”,其中主要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骄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拨筋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4)导引类是我国古代将呼吸调节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属于气功中的动功之一,经常练习可以调和营卫,增进消化,活血行气,促进健康,经过历史长期筛选,沉淀出一批精华。其中,公认度最高、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在模块五中会详细介绍。(5)其他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罐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熏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2.中医内治法主要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2绪论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药膳食疗等。要增强服用中药的效果,就离不了依法炮制中药,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复方配伍,这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经过炮制的中药降低或消除了毒副作用,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效果,但因中药炮制和配伍技术比较专业,且本书主要介绍“简、便、效、廉”及适宜社区居民操作的外治疗法,故对此不再赘述。(二)治疗特点中医适宜技术虽有内外之分,但只是方式之别,从根本来说,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之下,治疗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治疗各有特色,下面就以针灸、气功、按摩为例,简单介绍一下。1.针刺治疗特点针刺治疗,是恰当地运用针刺的各种方法,通过刺激腧穴以调整经络、气血、营卫,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与疏通经络的目的。针刺治疗的一般特点如下:(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泻法。正确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经穴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包括本经补泻、异经补泻。(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疾病的发生,病理机制相当复杂,施治时须辨别标本主次。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当标病和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宜标本兼治。(3)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清热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指寒证用“温法”。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致神昏不省人事等,针刺应浅而疾出,如用三棱针在大椎或井穴点刺出血少许,确有清热泄毒、醒神开窍之效。假使热邪入里,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热未退,还可反复施术。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并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络脉而肢体痹痛,亦可浅刺疾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相辅相成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同病异治,是指某些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因其具体的病机不同,所以在治法上亦因之而异。例如,同是胃病,有属肝气犯胃者,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取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募穴组成处方,针用泻法。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宜补脾健胃,温中散寒,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穴组成处方,针用补法。异病同治,是指许多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因其主要的病机相同,所以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肝胆之火上逆导致的头痛和肝胆之气郁结导致的胁痛,都可以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和有关俞募穴治疗。3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有机结合①局部治疗:一般指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而言。例如,口噤取地仓、颊车,鼻塞取迎香、巨醪穴。②整体治疗:一般指针对某一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取太冲、照海穴滋肾平肝,待肝风平息,则头晕目眩等症自可向愈。③局部与整体兼治:指既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既取天枢、足三里止泻,又取三阴交、脾俞补脾。2.灸法治疗特点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借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日常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3.气功治疗特点气功疗法是一种主要通过自我锻炼来疏通经络,调摄心神,平衡阴阳气血而达到祛病强身的医疗保健方法。它通过姿势调节,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节律的动作等锻炼手段,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能,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气功通过发挥人体的潜能,通过调身(姿势)、调神(意识)、调息(呼吸)方式,锻炼精、气、神,增强真气,并调整身体内部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治病强身之目的,所以该疗法具有主动性、整体性,调整意识,外静内动以及动静结合的特点。气功疗法适应广泛,对消化、心血管、神经、呼吸、血液、泌尿与生殖、内分泌及代谢等各系统疾病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正确的锻炼方法。随着气功疗法的深入开展,其应用治疗范围可达近百种疾病,且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具有一定效果。4.按摩治疗特点按摩疗法又称“按骄”,它是医生运用专门的手法,根据科学的原理,施术于患者的特定部位(包括穴位),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按摩疗法的主要特点如下:(1)平衡阴阳,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说明人之所以会患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平衡的失调,机体功能的紊乱,而按摩疗法具有一定调整器官功能的作用,还可调节全身阴阳,使其趋于平衡。(2)扶正祛邪,增强体质按摩疗法对机体来说是一种被动运动,其与体育运动一样,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疾病,我们施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提、拿、拧、挤等手法可以祛除外邪,而揉与滚等手法可以补益正气。有的患者4绪论经过一段时间按摩治疗,气色由灰暗转为红润,食欲好转,体重增加,抗病能力提高。(3)活血祛瘀,缓急止痛按摩疗法的活血祛瘀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许多跌打损伤、扭挫伤都是由于气血郁阻、瘀血积聚造成的。用指切法、推抹法等进行治疗,有明显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在临床上,治疗损伤性疾患时,医者常在痛处用按法,在治疗伤处剧痛时,医者在其邻近选一穴位,用强手法使之“得气”,此时患者即感伤处疼痛减缓;对陈日性损伤的局部疼痛,反复用掐、拨、刮等强手法治疗一个阶段后,局部疼痛渐渐减缓,这些手法都是止痛的具体应用。(4)整复脱位,通利关节按摩疗法对于关节的错缝、脱白等疾患具有顺理、整复、归位的作用。对于挛缩的关节,用扳、动、摇、拔、伸等手法,有通利关节等作用。(5)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损伤后筋脉的收缩、紧张甚至痉挛是一种人体警觉状态的反应,其目的是减少肢体活动,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性反应。如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都能使疼痛加重。按摩疗法可以达到解除肌肉紧张痉挛及舒筋通络、梳理筋脉的效果。(6)适应证①在外科和伤科方面:可以治疗各种扭挫伤,各种伤筋及腰、背、颈、肩、四肢的劳损与疼痛,各种脱白及小关节错缝、落枕、老年肩、网球肘、岔气等病证。②在内科方面:按摩对头痛、眩晕、失眠、感冒、咽喉肿痛、胃脘痛、腹痛、泄泻、便秘、腹胀、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入水肿、癃闭、中风、淋证等均有明确的疗效。③在妇科方面:可以治疗痛经、闭经、崩漏及乳腺等方面的疾病。④在儿科方面:对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麻痹症、斜颈、夜尿症等都有显著的疗效。(7)禁忌证①由结核杆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证不宜进行按摩。②癌症一般不做按摩。③皮肤病受损害处、皮肉破损及烫伤处不宜按摩。④正在出血的部位,除点按止血处,一般不施其他手法。⑤骨折、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⑥怀孕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一般不按摩,月经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如按摩须酌情进行。复习思考回回1.什么是中医适宜技术?2.常见中医适宜技术包括哪些内容?▣扫一扫,知答案5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模块一经络与腧穴【学习目标】1,掌握十四经穴中常见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2.熟悉腧穴分类、功能、定位。面出过通中瑞3.了解腧穴的概念。4.了解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请可回项目一腧穴总论扫一扫,看课件一、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通“输”,或从简作“俞”,含有转输、输注的意义。“穴”,有孔隙的意义。腧穴既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腧穴在古代文献中有“砭灸处”“孔穴”“气穴”等名称。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而是通过经络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连通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刺激点。二、腧穴的分类人体分布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经穴共有362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十四经穴有固定的穴名、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他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6···试读结束···...

    2022-08-19

  • 《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李玉峰主编;王双玲副主编;黄宏,王芪,姜旭,修晟尧,贾君迪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作者】李玉峰主编;王双玲副主编;黄宏,王芪,姜旭,修晟尧,贾君迪编委【页数】436【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07【ISBN号】978-7-5180-1044-8【分类】心痛(中医)-医案-汇编【参考文献】李玉峰主编;王双玲副主编;黄宏,王芪,姜旭,修晟尧,贾君迪编委.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07.图书封面:医案精选》内容提要:中医是一门非常重视临床的医学,所以熟读名医的医案是学习中医的最好途径。本书收集整理近现代著名中医,包括京城四大名医、国医大师、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治疗胸痹心痛的医案,每一个医案都精挑细选,要求必须有复诊,而且有确切的疗效,医案最后还有分析总结,对于临床中医师尤其是基层中医师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内容试读绪论胸痹心痛是因正气内虚,外邪(主要指六淫之邪)入侵,或是饮食不节、情绪过激、劳逸失度等导致心脉痹阻不畅,心脏阴阳气血失调,以膻中或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胸痹心痛所表现的症状可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各异,轻者可仅有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感或隐痛,或伴有气短、心悸;重者可见胸闷如室,疼痛如绞,多伴有气短、心悸和呼吸不畅:更甚者可出现膻中及左胸部的压榨样疼痛,并放射至左肩臂或左上肢内侧(手少阴经所过),伴有面色苍白、惊恐不安、冷汗自出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本病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一种病证,病位在“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部及左胸部。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胸痹在古代文献中称为“心痛”,心痛有广义、狭义之不同,广义心痛有“九心痛”等多种分类法,范围甚广,可涉及胃脘痛等多种疾病,同时又有将心痛作为胸痛来论述者。鉴于广义心痛所涉及的许多疾病另有所述,故不列于本节讨论范围。001总论一、胸痹心痛的历史沿革“胸痹”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云:“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心痛”一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十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其中有云:“足少阴温(脉):出内踝(娄)中,…其病…肝痛,心痛,烦心…臂少阴温(脉)…,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中也载有“心痛”一名。《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将心痛严重、预后险恶者称为“真心痛”,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本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为后世论治本病奠定了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胸痹病名,《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言的“胸痹病”主要指“心痹”,并就其病因病机、证候与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阐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认为胸痹病机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侵犯阳位,本虚而标实,临床表现多见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症,并有时缓时急的发病特点。治疗上以温通散寒、宣痹宽胸为法,制定了药简效宏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002总论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生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金匮要略》认为“胸痹病”是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寒邪、痰饮、水邪)痹阻心脉所致,其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犹如《黄帝内经》的“厥心痛”,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类似。第二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类似西医的心力衰竭。可见《金匮要略》所言“胸痹病”主要指“心痹”。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胸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认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认为“心病”可有心痛证候,心痛可分为虚实两类,治法各异。指出临床上有“久心痛”之症,伤于正经者难治。其曰:“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还认为,本病病机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淤生热”。唐宋金元时期,有关本病的论述甚多,丰富和发展了对本病的认识。《圣济总录·心痛》总论,继续阐发《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痛的脏腑分类特点,《胸痹门》中描述本病“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认为其疼痛的发生与“从于外风,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不通而塞”有关。关于本证的病因病机多将之归为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所客,正气不足,邪气胜盛。《太平圣惠方》指出:“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心背彻痛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痹心背痛诸方”“治心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证的方剂甚丰,观其制方,具有温通理气、活血通窍的显著特点。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合香丸,主治“卒心痛”等病证,经现代医疗实践验证,颇有效果。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指出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003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起;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统论各种心痛的三类病因,其所论的内因与本证关系较为密切,强调“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使本证的病因,在认识方面又有所发展。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中,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本证分为“热厥心痛”“大实心中痛”“寒厥心痛”三种不同类型,分别运用“汗”“散”“利”“温”等法及有关方药治疗,并提出“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说,对本证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明清医家对心痛的辨证更为细腻。如《玉机微义·心痛》中特别提出本证之属于虚者,“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补前人之未备。尤为突出的是对心痛与胃脘痛、厥心痛与真心痛等进行了鉴别。明代以前的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心痛,即胃脘痛”。而明清不少医家均指出两者须加以区别。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又指出:“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说明心痛与胃院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证指南医案·心痛》徐灵胎评注也说:“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故此二症,古人不分两项,医者细心求之,自能辨其轻重也。”而明代李挺《医学入门·心痛》称“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邪犯心之包络”,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对于厥心痛的病因,继《难经·五十六难》:“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及《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之说以后,明清医家也多有所论,如《医学入门·心痛》,至以七情,曰:“厥心痛…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清代潘楫《医灯续焰·心腹脉证》则认为是由寒邪乘虚内袭,荣脉凝泣所致;《医门法律·卷二》则强调“寒逆心胞”等。对于真心痛的病因认识,明代之前有因于寒,因于气、血、痰、水之论,而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又指出与“污血冲心”(即瘀血)有关;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心痛门》则补充“火邪犯心”这一病因。值得肯定的是明清时期不少医家,如方隅《医林绳墨》、陈士004总论铎《辨证录》、虞抟《医学正传》、林珮琴《类证治裁》等,摆脱了真心痛不可救治的成说,积极进行探索,结合他们的经验,提出“亦未尝不可生”的卓见,且列出救治方药,积累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学术经验,促进了本病治疗学的发展。1949年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本病,尤其是对属于本病范畴的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展开了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二、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也与肝、脾、肾诸脏密切相关。本病主要因年老体虚,心、脾、肾亏损,阴阳失衡而引起,并与过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思虑劳倦、寒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发作时以标实表现为主,如血瘀、痰浊突出;平素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瘀闭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阻遏心阳,发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为之基本病理转归。分证病机如下:1.心血瘀阻年老气血阴阳渐衰,气血虚少则气血运行迟缓,气损及阳则刚虚寒凝,气血运行滞涩;或情志内伤,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而成心血瘀阻,不通则痛,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舌质紫黯等症。2.寒凝心脉年老阳气多有不足,常在冬春寒冷季节,因受寒而诱发或加重。寒邪乘虚入侵,客于心脉,痹阻胸阳,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手足不温、冷汗出等症。3.痰浊内阻平素脾虚,过食肥甘,体力活动较少,形体肥胖之人,痰浊内生,痹阻心脉,出现心绞痛、胸闷、倦怠乏力、纳呆、恶心等症。4.心气虚弱年过半百,肾气渐衰,或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劳心、劳力过度均可引起心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而痹阻不通,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神疲005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医案精选倦怠等症。5.心喻阴虚年老之体,肾阴渐衰,或久病不愈,不能滋养五脏之阴,致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出现心绞痛、心悸怔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6.心肾阳虚多由心气虚弱及心肾阴虚发展而来。肾阳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形寒肢冷、心悸汗出等症。7.心脉痹阻常因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阳遏、痰浊壅塞而致心脉痹阻;或因年老正衰,久病劳倦,心气不足,推动无力,气血运行滞涩,重则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疼痛、胸闷不适、心悸气短等症;或因情志过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闭阻,出现心痛胸闷、心烦易怒、口唇爪甲青紫等症;或因老年之体阳气渐衰,加之受寒,阳气痹阻,血脉凝涩,出现心胸剧烈疼痛、四肢逆冷、爪甲青紫等症;或素体肥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痹阻心脉,出现胸闷如室而痛、气短喘促痰多、纳呆恶心等症。8.气朝两虚,心失所养老年气阴两虚,气虚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使血脉不畅,心失所养,出现心悸怔仲、胸闷气短、倦怠乏力等症。9.阳虚水泛,上凌心肺阳气虚衰,胸阳不运,不能化气行水,出现心悸不安、夜卧憋醒或咳喘憋闷、四肢厥冷等症。10.心气骤座,心阳暴脱血为气之母,心脉受阻,血不养心,心气骤虚,刚随气脱,出现面色晦黯、肢体逆冷发青、冷汗淋漓等症。胸痹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本虚可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且又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见气阳不足、气血两亏、阴阳两亏,甚或阳微阴竭,心阳006···试读结束···...

    2022-08-19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